行業資訊
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規劃設計方案
以下是一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規劃設計方案的示例,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完善。

一、規劃背景
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三產融合是推動鄉村振興、實現城鄉協調發展以及促進土地資源高效利用的重要舉措。通過對土地資源的科學規劃與整合,結合產業融合發展,能夠有效提升土地利用效率、保護生態環境、增加農民收入,推動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。
二、規劃范圍與期限
明確本次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具體地理范圍,可精確到鄉鎮、村莊等;規劃期限一般為[X]年,例如2025 - 2030年。
三、現狀分析
1. 資源稟賦:分析整治區域內的地形地貌、土壤質量、水資源、森林資源等自然條件,以及農業、旅游等產業資源情況。
2. 權屬現狀:調查土地的所有權、使用權歸屬,包括農用地、建設用地等不同類型土地的權屬分布。
3. 資金保障能力:評估當地政府的財政狀況、可爭取的政策性貸款額度,以及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的可能性。
4. 群眾意愿:通過問卷調查、訪談等方式,了解當地農民對土地整治的態度和期望,充分尊重群眾的意愿。
四、規劃目標
1. 農用地方面
○實現耕地集中連片,通過“小田并大田”整合碎片化耕地,新增耕地面積不低于原有面積的5%,提升規?;洜I水平。
○實施土壤改良、高標準農田建設,完善灌溉排水、田間道路等設施,推動耕地“旱改水”及生態化改造,提高耕地質量。
○完成退化耕地治理、污染土壤修復,落實耕地占補平衡。
2. 建設用地方面
○整治農村閑置宅基地、工礦廢棄地等低效用地,盤活存量土地,騰退指標用于鄉村產業或省域流轉。
○優化村莊布局,減少建設用地總量,保障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用地,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。
○通過拆舊復墾騰退建設用地指標,優先用于農民安置和產業融合。
3. 生態保護修復方面
○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,修復河流、林地功能,提升防災減災能力,嚴禁破壞生態紅線。
○推進垃圾污水處理、村容村貌提升,改善人居環境,保留鄉村自然景觀。
4. 產業與文化方面
○引入現代農業、鄉村旅游等產業,促進產業融合發展,推動產城融合。
○修復傳統村落、古建筑,挖掘鄉土文化資源,保護文化遺產。
五、主要任務與空間布局
1. 農用地整理
○耕地集中連片:明確“小田并大田”的具體區域和規模,制定詳細的整合方案。
○質量提升:規劃土壤改良、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項目地點和內容,確定“旱改水”及生態化改造的區域。
○生態保護:列出退化耕地治理、污染土壤修復的具體地塊和治理措施。
2. 建設用地整理
○存量盤活:確定農村閑置宅基地、工礦廢棄地等低效用地的整治范圍,制定騰退指標的使用計劃。
○集約利用:規劃村莊布局優化方案,明確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用地的位置和規模。
○增減掛鉤:制定拆舊復墾計劃,合理安排建設用地指標的使用方向。
3. 生態保護修復
○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:規劃河流、林地等生態系統的修復區域和措施,確保不破壞生態紅線。
○人居環境整治:確定垃圾污水處理、村容村貌提升的具體項目和實施地點。
4. 產業導入與文化保護
○產業融合:根據騰退空間,規劃現代農業、鄉村旅游等產業的引入區域和發展模式。
○文化遺產保護:明確傳統村落、古建筑的修復范圍和保護措施,挖掘鄉土文化資源的具體方式。
六、資金平衡方案
1. 資金來源
○統籌財政資金,包括上級專項補助、地方財政配套等。
○爭取政策性貸款,如農業發展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貸款支持。
○吸引社會資本參與,通過PPP等模式引入企業投資。
2. 資金使用
○優先保障農民安置和公益項目,如農民住房建設、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。
○合理安排農用地整理、建設用地整理、生態保護修復等項目的資金投入。
○預留一定資金用于產業導入和文化保護項目的前期開發和培育。
七、實施計劃
1. 前期準備階段([具體時間段1])
○開展基礎調研,分析整治區域資源稟賦、權屬現狀、資金保障能力及群眾意愿。
○成立工作領導小組,明確各部門職責。
2. 方案編制階段([具體時間段2])
○縣級政府主導編制實施方案,明確整治目標、任務、空間布局及資金平衡方案。
○組織專家對方案進行論證和修改完善。
3. 逐級審批階段([具體時間段3])
○報市級自然資源部門組織專家論證,形成一致性意見后報省級。
○省自然資源廳組織多部門聯合審查,重點審核永久基本農田調整、生態紅線保護等合規性,批復后備案。
4. 項目實施階段([具體時間段4])
○按實施方案拆分農用地、建設用地整理等子項目,分別履行審批程序。
○組織施工單位進行項目建設,加強工程質量監管。
5. 竣工驗收階段([具體時間段5])
○縣級初驗后報市級審核,重點核查新增耕地質量、指標交易合規性等。
○對驗收中發現的問題及時整改,確保項目達到預期目標。
6. 后期管護階段(長期)
○落實管護責任,確保新增耕地不撂荒、生態修復成效可持續。
○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制,加強對整治區域的日常巡查和維護。
八、關鍵政策要求與風險防控
1. 負面清單
○嚴禁違背農民意愿合村并居、破壞生態紅線、變相房地產開發等行為。
○嚴格遵守永久基本農田調整規模不超過原面積的5%的規定。
2. 指標管理
○加強對永久基本農田調整和增減掛鉤節余指標的管理,確保指標交易合規。
○增減掛鉤節余指標可跨省交易,要按照相關規定進行操作。
3. 風險防控
○對可能出現的資金短缺、農民抵觸、生態破壞等風險進行評估和分析,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。
○建立風險預警機制,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,確保項目順利實施。
九、效益評估
1. 經濟效益
○評估新增耕地帶來的農業增產增收效益。
○分析產業導入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,如產業產值增長、農民收入增加等。
○測算土地增值收益和指標交易收益。
2. 社會效益
○評價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改善對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提升效果。
○分析整治對促進農村社會穩定、縮小城鄉差距等方面的作用。
3. 生態效益
○評估生態保護修復對生態環境改善的成效,如水質提升、森林覆蓋率增加等。
○分析整治對提升區域生態功能和防災減災能力的作用。
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